经过十批次国家药品集采的持续推进,政策逻辑已从单纯的"降价保量"向"全域覆盖"纵深发展。
当三甲医院市场完成价格体系重塑后,政策目光必然转向占全国诊疗人次60%以上的基层医疗市场——这是医改"强基层"战略的必经之路,也是集采成果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一跃。
从顶层设计看,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明确要求县域医共体实行"总额预付、结余留用",基层医疗机构对低价优质药品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。
集采"三进"(进村卫生室、进药店、进民营)本质上是通过行政力量打破原有的市场层级壁垒,让经过价格洗礼的药品穿透层层流通环节,直接触达县域市场的毛细血管。
这种政策转向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驱动力。在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铺开的当下,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用药目录联动已成硬性指标,各地要求基层必须配备集采中选药品。
而零售药店作为分级诊疗的"最后一公里",承担着承接处方外流、服务慢病管理的重任,湖南、重庆等地将集采药品专区设置与医保定点资格挂钩,实质是将药店纳入了公立医疗体系的延伸网络。
当政策将集采药品覆盖率与基层机构绩效考核、医保资金拨付深度绑定时,基层市场对集采品种的刚性需求便如同十年前的三甲医院,形成不可逆的虹吸效应。
对药企而言,这种政策演进既是挑战更是机遇。集采中选品种在基层市场的天然准入优势,恰可成为企业突破县域市场的最佳跳板。
山东、陕西等地允许基层医疗机构突破"一品两规"限制采购集采药品,实际上为中标企业创造了独家放量的时间窗口。
而零售药店执行"中选价上浮不超过15%"的价格机制,既保留了合理利润空间,又通过政府背书增强了消费者信任度。
那些率先在县域布局专业化学术推广团队、与连锁药店共建慢病管理服务中心的企业,正在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。
与其在存量市场中与仿制药陷入价格厮杀,不如借集采"三进"的东风,在更广阔的基层蓝海里重建产品价值坐标系——这或许正是政策制定者留给创新药企的时代机遇。
各省「三进」方案轻松看(更新至2025年4月14日)
【全国版】
- 上一篇:1657亿,医院回款大提速
- 下一篇:二季度医药行业将“起飞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