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455线路检测中心


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行业动态
医保“砍”出了百亿单品

image.png

/ 01 /

逆袭的达格列净


前几年医保谈判的“灵魂砍价”,总是让人印象深刻,流传甚广。


最火的是“4.4元的话,4太多,中国人觉得难听,再降4分钱,4.36行不行?”。


这就是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被砍价的场景。在医保谈判前 ,其价格为16.29元/片,谈判后的价格为4.36元 ,降幅超过73% ,达到了全球最低价。


而降价进入医保后 ,达格列净销售额一路猛增。2021年达格列净在国内的销售额已超过20亿元 ,2022年接近40亿元,2023年超过50亿元。


米内网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,达格列净在国内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的销售额接近35亿元 ,同比增长39.16%。若全年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,达格列净在国内的销售额将达到70亿元。


而如果2025年达格列净能够继续保持2024年的增长势头 ,其销售额也将正式突破百亿,成为国内市场托举出的首个百亿创新药。


作为对比 ,与达格列净同为SGLT-2抑制剂的恩格列净,在全球市场上大放异彩,2023年销售额便突破百亿美元,2024年进一步增长。然而,在国内市场的表现,却远逊于达格列净。


一方面 ,这是由于其被国内仿制药企发起专利挑战 ,仿制药提前5年涌入市场  ,直接冲击了其原研药地位 。在仿制药冲击、集采落标的影响下,2023年恩格列净院内销售额仅不到5亿元。


另一方面,则是由于在中国市场,价格和医保覆盖是决定药物使用率的关键因素 。相比之下 ,达格列净价格更低 ,且更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,这使得它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大大增强,加速放量。


根据2023年国内某三甲医院的统计数据,达格列净在门诊患者中的处方率明显高于恩格列净 ,主要原因是,价格更亲民,患者依从性更高;降糖效果稳定,副作用较少;以及医保覆盖广 ,长期治疗负担小。


/ 02 /

必须拥抱的医保


过去几年,由于医保谈判、医保基金“紧平衡”、集采种种原因,市场不乏悲观预期 ,认为创新药逻辑已变。


简单来说,就是医保缺钱 ,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 ,以后会更缺钱。所以,凡是走医保报销的,以后集采都会血流成河,很多药企的长期逻辑已经被破坏 。


但是 ,达格列净让我们看到了医保托举的力量 。无论百亿与否 ,这几年达格列净的销售额走势 ,也足以诠释医保谈判以价换量的逻辑 ,以及上限所在。


由于政策不可抗力,行业生态的确变了 ,而公司也是可以变的。


不止是达格列净这样的特例,事实上,药企早已认识到 ,如果谈判失败,通常意味着失去了进医院的机会,放量和商业化便无从谈起 。


而从过去几年的表现来看,创新药进入医保通常放量明显 ,商业化也能更顺利开展,以价换量进而更好地反哺研发 。


数据显示,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以来,已经组织过7次医保谈判,新增进入医保446个药品 。截至2024年10月,医保基金累计支出超3400亿元,带动相关药品销售总额近5000亿元。


根据医保局公布的数据,创新药总体在进入医保次年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均大幅提高,2019-2023年进入医保后创新药销售量增幅平均达33890.7%,销售额增幅平均达20886.9% 。


这意味着 ,即使降价,但在快速放量下,仍能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 。尤其是当国谈常态化,整体政策框架已经比较完善,行业预期也基本稳定的情况下,我们看到,越来越多药企加速拥抱医保 ,包括跨国药企 。


上一轮申报医保谈判的药品数量达574个 ,创近三年来最高 ;206个目录外独家申报药品中,共有115个药品上市不满一年,其中更有66个药品是在上市当年即进行了医保准入申请。


/ 03 /

一场结构性价值迁徙


当然 ,进入医保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。


一方面,进入医保也有可能出现药物卖不动的情况 ;另一方面,即使药物放量可观,但在外部竞争及仿制药的包围下,也不能放松懈怠。


即使达格列净有望成为首个达到百亿销售额的选手 ,但是这场无硝烟的“战争” ,早已拉开了序幕。目前国内已有20余家药企的达格列净片获批生产并视同过评,还有多家药企报产在审。


几十家企业摩拳擦掌 ,将会又是专利过期就进集采的局面。换句话说,属于达格列净的好日子也不会太长了,届时其也难逃恩格列净当前所面对的局面。


无论如何,达格列净都是幸运的。不仅因当初的灵魂砍价而出名,更是真真正正实现了以价换量。


这也提醒着国内创新药企,在自费无把握的情况下,要尽可能拥抱医保。而即使产品成功进入医保,也要抓住时间窗口,努力商业化 ,为接下来的创新蓄力,反哺研发。另外 ,药企也需要在研发伊始,就将专利布局通盘考虑在内,来为未来商业化谋取更多空间。


当然 ,很多人仍会担心医保资源紧张,但事实上 ,医保的总规模仍然在继续增长。而从结构上来看 ,2018年开始集采以来省下来的钱,80%都花到了创新药。所以 ,这更多的是一个腾笼换鸟的过程。


如果跳出细节看行业整体,全社会在医疗医药上的投入仍将是增长的,这也意味着控费结余的资源可以去扶持更多创新。两股力量的交汇之下,将倒逼行业向更前沿更原创的创新去迁徙 。


毕竟,对抗疾病和衰老是人类永恒的命题,医药始终都是朝阳行业。事实上,拉长时间维度来看,国内医药行业也一直都是向上的,并且有着清晰的主线 。


这个主线,就是从无序到有序、从模仿到创新 。随着泽布替尼头对头战胜伊布替尼,整个行业进入了新时代 ,未来国产BIC和FIC类药物将不断涌现 ,国产创新药出海也将是大势所趋。


这也能够说明 ,医保控费不仅不会抑制创新,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反而会越来越好 。


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,每个阶段的代表公司也会持续更替。毕竟 ,当外界生态环境变迁的时候 ,优势物种谱也会发生变迁。




XML地图